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一名从事教育行业的妈妈,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我将从以下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聪明和早教有关系吗?
二、早教有什么好处?
三、我没有早教,我们可以这么做!
一、聪明和早教有关系吗?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智力的基本知识: 人类个体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约在14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此后开始逐渐缓慢,约在26岁左右停止增长,26~36岁间基本上保持不变,称为智力的高原期。
人的智力有遗传因素和后天发展的两个方大约50%的智力差异似乎是可遗传的。这个数据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三岁宝宝的智力评估需要从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运动能力、情绪情感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
1、语言能力,三岁的宝宝基本说话流利,能读简单的中文汉字,能和大人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
2、认知能力,比如宝宝能分清不同物品的用途,是吃的,还是穿的、玩的,这说明宝宝已经初步具备了认知能力,
3、运动能力,三岁的宝宝基本上行动已经趋近成人了,有良好的平衡能力,能跑能跳,会拍球、滚球等,
4、情绪情感:宝宝的注意力能集中,也能参与一些稍复杂的社交活动。
而在早教机构,能有系统的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
二、早教有什么好处?
在我的孩子一岁之前,我也抱着她去体验了各大机构的早教课程并且进行了对比。早教并不是教孩子,而是教妈妈。
课程一般流程:
问好,唱名,走线,老师示范游戏,宝宝操作,闪卡,再见歌。
年龄小一点的主要是家长给孩子按摩、玩亲子游戏,让宝宝感知自我;
大一点的孩子练习语言,接触音乐,认识形状、颜色,基本社交(问好,唱名,再见),数学(数名、数量),感统训练(大运动,彩虹伞等),绘画,静默训练等。
不得不说早教课程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特别是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又唱又蹦又跳又做游戏的孩子非常喜欢,而且大多数家长来陪同也参与的非常积极,毕竟早教的费用可不低,所以,有条件的话,孩子能够融入早教课堂去进行充分的锻炼,这都是不错的,然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较害羞,从一直哭闹的情况也有,就不能够感受到早教的好处。
三、我没有早教,我们可以这么做!
我之所以没有去带孩子早教,一是因为经济原因就是比较昂贵,有条件还是可以去的,二是因为时间不够,不能够充分的陪伴孩子,那么只能想办法在家里给孩子进行训练。总结如下:
一听音乐,二画画,三做游戏,是进行思维训练
凡是在早教机构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做。只需要妈妈特别用心。
首先在网络上找齐资料
借助早教app
关注大V,跟着大V学
没有不会教孩子的妈妈,只有懒惰的妈妈。
就算没有去早教,爱学习的妈妈,勤奋的妈妈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好的语言,感知,运动,情绪表达能力。
我是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妈妈,坚持科学育儿,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是的,早教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或者测得的智商,都不是天然的绝对智商,而是包含了孩子的语言、认知、运动、情感在内的。而这些,恰恰都可以通过早期的持续锻炼得到提升。
拿语言来说。美国堪萨斯大学做过一份“儿童日常经验”的研究,发现经常阅读的专业人员家庭和阅读较少的福利家庭对比,3岁时,词汇量分别为1100个和525个,而智商测试分别为117和79。
但是,最好的早教永远在家庭。
虽说早教机构在某一领域更专业,但一周一次,对孩子的持续性不够;一旦购买了早教,家长往往寄予厚望,而更加忽略自身的陪伴;家庭与早教机构不同的教养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的专业锻炼不足。
家庭中的早教,说起来并不难。只要:
家长能放下手机;
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
愿意放手让孩子跑、跳、试试看;
坚持每天的亲子阅读;
常常拥抱他。
不需要特别的专业性和刻意的锻炼,孩子成长就在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中。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早教肯定有助于孩子变得更“聪明”,但父母切不可被“早教功利性”所绑架。
01,目的功利性——我们为什么“重视”早教?
现如今,80、90后父母们越来越重视早教,各种早教机构也是鳞次栉比,入驻大中小城市甚至是乡镇。
那么,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嘿,这还用问么?肯定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提升成绩,以后能赚大钱,衣食无忧呗!
第二种情况:为了面子,当别人家孩子“一岁学编程,两岁学调参,启蒙从deep learning开始”时,有些父母着急了,当广告上孩子“三岁识千字”“四岁能与外国人交流”时,有些父母慌了,觉得自己的孩子输在了所谓的“起跑线”。
第三种情况:负罪感,觉得自己疲于奔命,没有照顾好孩子,很内疚,因此希望通过早教来弥补。不惜让奶奶、姥姥带着孩子,来回坐上2小时公交,去上那短短45分钟的课程。
第四种情况:被某些早教机构制造的“恐慌”吓到了。举个例子,孩子一岁半时,我曾经带他逛商场,路过某所谓“全脑开发”的早教机构,孩子伸出小手,指着门口的气球对工作人员说:“阿姨、球”,工作人员立刻亲切的围上来,“引导”孩子。来,跟阿姨说,“阿姨我要气球”。孩子自然说不出来,这就成为了我家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铁证。“还不会说句子啊,哟,那说话够晚的”!拿人家的手短,孩子要了他们的气球,我自然要配合进店去做个“免费的评估”。期间,他们要求孩子用积木“垒高高”,孩子不想配合,于是又成为了“认知发育迟缓”的铁证。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得能垒6块积木了。几天后,带孩子去亲子餐厅吃饭,看到同行的小姐姐在玩积木,孩子很自然的有样学样,好几次都垒到了8层。当然,我没有报名该早教,不然就成为了“优质案例”,看,她家孩子,刚来时都不会垒高高,现在才上几节课啊,已经垒了8层了。
第五种情况:自然是因为孩子喜欢。我家孩子一岁多就上了游泳课,原因无他,孩子喜欢。
所以,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经验、知识、信息的一种传递方式,教育不等于教学,早教中心是加速器,但是,影响孩子的根基、人生的方向的,其实是父母和家庭。
原创文章,作者:聪明宝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63baby.com/zj/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