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用奖励鼓励孩子培养好习惯,效果却有限,让人不禁疑惑「到底什么地方出问题?」其实,给孩子奖励是一门大学问,在讨论如何奖励孩子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谓「奖励」、奖励的内涵是什么:
儿童发展专家表示,奖励是对孩子表现的肯定,它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发孩子的荣誉感与自信心,促使孩子持续努力。奖励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与价值观,让教养变得更加容易。
一般来说,奖励可以分为「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精神奖励包含口头、动作、间接3种方式。物质奖励则包罗万象,举凡食物、玩具、玩偶、图画书、文具…等任何想得到的具体物品都可以当作奖励。
延伸阅读:为什么谁都可以教妈妈养小孩?
指出,由于精神奖励的意义比物质奖励来得大,且具有「经济实惠」、「可以立即给予」两种优点,给孩子奖励最好以精神奖励为优先。若要用小礼物奖励孩子,应审慎斟酌礼物的价值及给予的频率,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用「集点」的方式进行,才不会让孩子的胃口被养大。
此外,当孩子做出优良表现,应该立即给予奖励。如果无法马上奖励孩子,也要将奖励内容记录下来,无论是写在卡片上或用贴纸代表都可以。解释,过一段时间才给奖励,孩子可能会忘记对大人的承诺,如此一来,奖励的成效就会被削弱。第一时间给予孩子鼓励,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心,继续往对的方向努力。
了解奖励代表的意涵后,来看看几个爸爸妈妈在奖励时容易犯的错误:
「好棒!」「长得好帅!」「好聪明!」都是空泛的形容词,对孩子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赞美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被称赞的原因,例如「这座城堡能够完成都是因为你很有耐心的把积木一块块叠上去。」或者「谢谢妳帮妈妈倒水,妈妈现在不会口渴了。」强调孩子的行为「好」在哪里,孩子下次才会继续朝着对的方向前进。
奖励既然是由父母决定要不要给,就应该由父母决定给予的形式。让孩子决定奖励内容很容易养大孩子的胃口,形成一种变相的条件交换,孩子未来可能会要求「给奖励才做,不给奖励就不做。」
用礼物设定目标既扭曲了奖励的原意,也会对孩子造成压力。举例来说,送孩子皮球却规定他每天都要练习投篮,孩子就会对「玩球」这件事感到负担。
因为金钱可以被量化、拆分,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讨价还价。例如对孩子说「把玩具收好就给你100元」,孩子可能会说「我把一半的玩具收好了,给我50元。」如此一来,便失去奖励的意义。
给孩子奖励时应该要让孩子知道奖励代表的意义,例如「爸爸买橡皮擦给你是因为橡皮擦可以用来擦掉写错的字。」如果不解释奖励的意涵,一旦礼物的价格不如预期,孩子很容易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
小婴儿的认知能力还未成熟,对于大人说的话往往只会用微笑回应。但是当大人搭配动作引导,孩子获得正向回应,就会反覆模仿大人的动作。举例来说,孩子看到妈妈伸手也跟着伸出双手,获得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孩子发现「拥抱」这个动作让他感到安心,之后就会主动伸手向大人讨抱。
表示,给1岁以下的孩子奖励,「拥抱」是最好的方式。拥抱能够让孩子充分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建立强大的情感基础。
此时孩子开始可以理解大人说的话,为了得到大人的关注和称赞,对大人下达的任何指令都会无条件配合,但因为理解力尚未成熟,时常无法正确执行指令,需要大人持续引导才能达成目标。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奖励的认知仍然一知半解,但会因为父母的肯定而延续优良的表现。因此可以开始给予孩子口头称赞,用具体描述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肯定,例如「你刚刚帮妈妈把抹布捡起来,让妈妈可以把桌子擦乾净,做得真好!」
2岁以后孩子的理解力变得更好,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增强,除非得到实质奖励,否则不一定会执行大人的指令,有时甚至会反过来要求大人配合自己去完成某件事,展现「小大人」的一面。
除了口头称赞,可以开始给孩子小礼物当作奖励。买礼物时不用特别挑选孩子爱玩的物品,应该以「能够帮助孩子身心发展的物品」为主,例如锻炼肢体动作的皮球、海滩球,促进视觉发展及认知理解的绘本、图画书,给孩子奖励时须说明奖励代表的意义。
提醒爸爸妈妈,奖励孩子之前,应该先跟另一半商量好奖励规则,设定统一标准让孩子去执行,否则孩子可能会产生「西瓜偎大边」的心态,形成偏差行为。
另一方面,奖励是针对孩子良好行为的肯定,奖励时不需要一直强调「这个礼物有多好、多有价值」,只要让孩子充分感受爸爸妈妈真心给他的鼓励就可以了。
原创文章,作者:聪明宝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63baby.com/yr/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