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是控制,身为教养者,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相互合作和尊重的关系,同时引导他发展出重要品格和生活技能,让他一生受用。教养不是控制,身为教养者,我们应该与孩子建立相互合作和尊重的关系,同时引导他发展出重要品格和生活技能,让他一生受用。
正向教养的基础在于帮助孩子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情感连结),可能是简单说句:「我爱你,但必须告诉你不行这样。」或是说:「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玩,可是现在该睡觉了。」,也要随时察觉,你和孩子是否陷入了权力角力,此时若愿意退一步,变换态度并重新开始,也可以让孩子改变态度。
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见和独特的个性。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决策(当然要视年纪採用适当的方法),引导他表达出想法和感受。例如问:「我们要把尿布收在哪里呢?」「你想读哪本书?」「如果小孩还不太会说话,可以说「接下来我们要……」,同时温和且坚定地做给他看,而不是光用讲的。
提供几个选项
有选择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有力量。不同的选择也可以促进孩子动动脑来考虑该怎么做。例如:「我们回到家后要先把什么东西收好呢?冰淇淋或柳橙汁?你来决定吧。」「我们现在要走过去车子那边了,你想要负责拿被毯还是饼乾?你来决定吧。」
加上「你来决定」这句话,能让小孩有更大的力量感。但要注意每个选项必须是适合小孩年纪的能力范围,且你都觉得没问题。要是小孩想做别的,可以说:「没有这个选项喔!你看要选……还是…..(重复可接受的内容)。」
给小孩机会帮忙
小朋友要是听到「我们要过去车子那边了」,通常不想乖乖照做,但如果是听见「我需要你帮忙把钥匙拿到车子那边好吗?」他的回应会比较积极。
延伸阅读:孩子有离不开的小毯子?其实他只是在寻找妈妈的味道
「重复」和「遵循一致的规律」是幼儿最快速的学习方式。可以为小小孩建立可按表操课的惯例作法及流程,像是起床、上床睡觉、吃饭、买东西等。接着就可以和孩子说:「该做……的时间到了。」小孩年纪再大一点时,也可让他一起帮忙建立惯例表。表格的形式是可遵循的「规划图」(而非贴纸或集点卡),里面可以有待办事项的照片。若他忘了,先不要直接公布答案,而是问:「惯例表里的下件事情是什么呢?」集点卡之类的制度会剥夺他内心的能力感,因为他看重的是能兑换到的奖品。惯例表是列出事件的排序,成为日常任务的指引。
小孩要亲眼看到如何表现出尊重,才能学会如何尊重人。提出要求时,要用尊重的态度。可以先给一些提醒,像是:「我们再两分钟就要离开公园了,你想再荡一次鞦韆还是玩翘翘板?」身上带着一个小计时器,或是用手机来计时,且让小孩和你一起选铃声,铃声响起时,就该离开了。
延伸阅读:陪孩子玩游戏,这5种行为超NG!
幽默也是最有用、最令人享受的教养工具之一。把命令替换成一同玩乐的邀约,小孩子非但不会反抗,反而会很神奇地热烈回应。可以和幼儿说:「我们来打赌,我从一数到十,看你能不能把所有车车收完」、「我想知道你能不能比爸爸快刷好牙、换好睡衣。」
小孩啼哭或是发脾气时,尽可能抱持同理的态度,或许他只是对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挫败。所谓的「同理」,是要能理解并连结情感,而不是帮他把事情做好。要是你要离开公园了,但小孩还不想走,你可以抱抱他并且认可他的感受:「你现在很难过,我知道你还不想回家。可是我们该走了。」然后继续抱着孩子,让他感受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接着做下一件事。要是已经到了该回家的时刻,但你因为宠孩子,而让他继续在公园玩,那么他就没有机会可以学习如何面对失落的心情,他反而会学到如何操纵你。
进入孩子的世界,就是要用他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并且晓得他的能力和不足之处。可以问问自己,假如你是小孩的话,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和行为。用迷你人的双眼来看世界,或许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孩子通常能感受到你是否说话算话,或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若你对自己说出口的话无法认真看待,表达的语气欠缺尊重,又无法用有尊严和尊重的方式来执行,那还不如不说。例如在小孩不想离开滑梯时,用行动把他带走,而不是亲子之间开始争吵或陷入意气之争。只要作法温和且坚定,不带愤怒,不说空话,就能达到尊重又有效的境界。
有时候你要一遍又一遍教导孩子,直到孩子发育到真正能明白的阶段为止。举例来说,你可以鼓励孩子与人分享物品,但不要预期他能真正了解这个概念,并且马上就能靠自己做到。要能与人分享,需要时间和练习,也要等到克制冲动的能力发展更纯熟。要是他现在不愿意分享,先不用担心,这不表示他终身都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不要太纠结于小孩子的行为,太在意他对你发怒、爱捣乱或是不听话。
少说、多做。年幼的孩子需要持续不断的督导。如果小孩要走向危险的地方,你可以安静地牵起他的手,引导他到该去的地方。让他知道他「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与其说「不行打小狗」,不如示范要怎么轻柔抚摸狗来给他看。
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不同,专长也不一样。期望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只会搞得你们两败俱伤。你姐姐的孩子可能有办法连续好几个小时在餐厅里乖乖坐好,但你的小孩几分钟就坐不住,你再用心准备也无济于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吃大餐的时候别带孩子去,要不然就是等到小孩大到可以让大家都一同好好享受,再参加大餐聚会。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名指导员,帮助小孩取得成功和学习如何做事。同时你也是个观察员,要了解这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不要小看幼儿的能力,当你引进新的活动给他时,你不妨多多观察,发掘他有兴趣的事物,看哪些事情他自己做得来,哪些事情需要你帮忙才能学会。
原创文章,作者:聪明宝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63baby.com/yr/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