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宝宝黏着你不放吗?当你去洗澡或是上个厕所,他就开始放声大哭,哭得你手忙脚乱,赶紧加快手边的工作,回到他的身边,你知道宝宝为什么离不开你吗?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不同,进而对陌生人产生惧怕及逃避的反应,等到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大时,会认定一个特定的对象,与他产生密切的依附关系,这个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
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寻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泣的行为。
这是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能不能顺利地度过危机呢?关键就在于妈妈如何处理!
为什么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简称SAD)在精神医学的诊断系统中,被归类为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疾患。主要的特徵是离开家里或离开所依附对象(例如父母亲)时,会产生过度的焦虑。
台安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张雅婷表示,宝宝大约在7、8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有表达能力。她进一步说明,此阶段宝宝主要有2种特徵:其一,开始分辨得出熟人和陌生人,也就是有依赖的感觉;其二,由于宝宝大脑还未完全成熟,没有「物体恆存」的概念,以为眼前的人事物消失就是不存在的。
由此可了解,「分离焦虑」几乎是宝宝成长阶段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张雅婷医师表示,症状可大可小,有时候视宝宝的家庭和人际关系而定。
像每年9月新生入学时,在教室门口哭哭啼啼的景象,也是一种「分离焦虑」。但通常到了长大迈入青少年时期后,就会逐渐消失。

婴幼儿为什么有分离焦虑症
过度的焦虑
在下列八项焦虑症状中,出现至少三项症状:
★当离开家里或与父母亲分开时,一再出现痛苦。
★一直担心会失去父母亲,或担心父母亲受伤。
★一直担心会发生不幸事件,导致和父母亲分离(例如迷路或被绑架)。
★因为害怕和父母亲分开,所以不愿意上学或去其他地方。
★害怕独自一个人。
★因为害怕父母亲不在身边,以致于不敢睡觉。
★反覆做有关分离的恶梦。
★当与父母亲分离时,会一直抱怨身体不舒服(例如头痛、胃痛、呕吐)。
可能影响日后行为发展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快速地发展情绪与社会行为,三个月大的婴儿,只能够表现愉快,兴奋与苦恼三种情绪,但六个月大的婴儿,更多了惧怕、愤怒、厌恶、苦恼及愉快等情绪。
幼儿开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现与父母分离的焦虑症,但是要判读三岁以前的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严重程度,是否足以影响日后行为的异常,并不容易。
但这些害怕等症状,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现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克服过去。
不过父母亲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在这段过渡期里,如果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怀与支持,就会造成负面的情绪发展,潜藏在孩子的个性中,也许会变得没有自信,或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事物等。
分离焦虑症潜在的发作因素
心理及环境因素
没有与父母亲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或是父母亲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法独立活动,均会提高孩子罹患分离焦虑症的机率。
学习因素
父母亲自己在面对与孩子分离时表现出焦虑行为,或是本身较常焦虑不安,均可能透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习到焦虑行为模式。
遗传及个性因素
研究显示,父母亲本身有焦虑症状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状。过度害羞或退缩气质的孩子也较易罹患此症。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潜在发作因素,再遭遇到生活上的突发压力事件,例如受到惊吓、搬新家、进入新学校,或是家人生病、离家等,即可能引发分离焦虑症状。
帮助宝宝度过焦虑
不只是宝宝会因为分离而感到焦虑,妈妈也一样有这种情绪,分分秒秒为宝宝挂心、无法放手让宝宝独立、担心宝宝生病而过度保护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反而愈加重分离焦虑的症状,因此,爸爸妈妈先调适好心态,才能协助宝宝共同度过心理危机。
适当的协助
对孩子会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识性的教育,并用渐进式的引导,协助他们认识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宝宝的好奇心,进而敢去接近或做尝试。
给宝宝立即性的回应及安全感
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随时做出回应,让宝宝知道妈妈一直存在,没有消失。
当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厕所时,你可以将宝宝放在门口,他会先看你是不是在那边,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戏,就这样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见,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的事实之后,你就可以关上门,但记得要保持跟宝宝的沟通哦!
不可表现出惊慌感
宝宝的行为是本能表现,容易产生恐惧的感觉。这时候,父母一定要镇定,不要宝宝一哭,爸妈也露出惊慌和焦虑,会加深宝宝的不安。张雅婷医师表示,父母应採取缓和与坚决的语气,耐心地安抚和向宝宝说明。
不能强迫分离
和宝宝分开时,最忌不做任何解释就默默地离开。张雅婷医师表示,每一次和宝宝分离,父母都应该解释清楚原因。
避免哄骗
不少大人会觉得,宝宝还小,用哄骗的方式安抚就好。张雅婷医师提醒,这是很糟糕的方式,因为当宝宝发觉父母总是骗人时,心中的信任感会愈来愈少,可能以后就不会再相信父母的话。
根据统计研究发现,某些问题青少年的焦虑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的首次焦虑,因此,了解宝宝的情绪,让他感受到父母亲的爱,宝宝的成长才会快乐又健康。资料参考:成大医院精神科Department of Psychiatry,Memei BLOG,妈妈宝宝杂志
原创文章,作者:聪明宝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63baby.com/yr/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