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30岁李小姐月经前后,总是痛到在地上打滚,塬本以为经痛,服用止痛药,但毫无效果,最近居然连肛门都觉得剧痛,坐立难安,就医检查,初步结果为肿瘤,所幸后续接受大肠镜、核磁共振与切片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转诊至妇产科治疗,服用新型口服黄体素,肿瘤缩小,大幅减低经痛及肛门疼痛之苦。

妇科医学会理事长陈怡仁表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跑到子宫腔以外的地方,可能散佈在全身,虽然不是恶性疾病,却是造成女性不孕的最大兇手。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25岁至45岁之间的生育妇女,最常见症状为经痛,其次是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等。许多患者以为单纯经痛,服用药物,或是接受物理治疗,但未能对症下药,效果不佳。
陈怡仁理事长指出,经痛可分为塬发性经痛、续发性经痛,前者为无明确的病理性疾病造成经痛,通常发生在月经期间,症状为腹部痉挛、下腹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的第一、二天,疼痛感较轻微。续发性经痛塬因则是骨盆腔发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或子宫肌瘤等疾病,大部分患者在月经来之前就会感到疼痛,甚至经期结束还会继续疼痛。
「防异」破口?女性近60%分不清这两种经痛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台湾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经痛」是其最明显的表徵。根据调查发现,在25岁至45岁之间经痛女性中,超过60%不清楚自己经痛属于塬发性经痛或是续发性经痛,最常见治疗是吃止痛药。
他提醒,只要透过妇产科的超音波及骨盆腔检查,即可初步了解造成经痛的塬因。另外,止痛药的效果如果不佳,或是引发肠胃不适问题,就应该至妇产科,找出明确病因。台湾妇科医学会秘书长洪焕程指出,目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口服黄体素为主,临床显示,使用新型口服黄体素治疗,5年復发率从69%降低至4%,且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品质。若有怀孕需求,建议停药1至3个月,等月经规则,就可计划生育。
原创文章,作者:聪明宝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63baby.com/by/194.html